贝博ballbet艾弗森

返回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客户案例 > 水资源论证

2019年度地质调查十大进展和地质科技十大进展评选结果出炉

日期:2024-05-21 01:39:59 来源:贝博ballbet艾弗森 作者:ballbet贝博bb登录

  中国网4月16日讯(记者韩琳)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今天公布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联合评选的“

  该成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叶建良牵头,中国石油集团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北京大学等科技攻关团队参与完成。该成果为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实施做好了充分的理论与技术准备。其主要创新点:

  1. 在第一轮试采理论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深化研究,完善丰富了“系统成藏”和“三相控制”理论,为第二轮试采井位确定、工程实施、环境保护等提供了全方位的理论支撑。

  2. 攻克形成水平井试采技术装备体系,自主研发相关技术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部分技术装备打破国外垄断;自主开发了天然气水合物产能模拟与调控系统及流动保障软件,为试采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

  3. 以“防控为主、监测并重”的理念,自主创新形成覆盖试采全过程的环境风险防控技术体系,建立了范围更大、手段更多、精度更高的大气、水体、海底、井下“四位一体”环境监测体系。

  4. 形成了一支涵盖地质、模拟、技术工艺及装备研发等学科、专业,涉及70余家科研院所、生产单位近千人的试采团队。

  该成果 由以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杨建国、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徐兴友为 首 的科研团队共同牵头完成 。其主要创新点:

  1.松辽盆地北部 松页油 1HF井获得日产14.37方工业油流; 松页油 2HF井获得日产10.06方工业油流;松 辽盆地 南部吉页油 1HF井获得日产16.4方的工业油流。

  2. 创新形成松辽盆地页岩油富集规律新认识,建立了目标优选 综合评价体系 ,为相同类型页岩 油调查 提供借鉴 。

  5.调查成果为松辽盆地页岩油勘查提供示范,三口井移交油田公司进行试采,引领松辽盆地 页岩油 勘探开发。

  该成果 由以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 司马献章为首的科研团队牵头完成 。其主要创新点:

  1.提交特大型砂岩型铀矿1处,矿体埋藏浅,矿石渗透性好,易于地浸开发,环境影响小,勘查开发成本低。

  2.创新了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认识,提出了适合我国陆相盆地的“构造-油水界面-古河谷控矿”成矿新模式,为铀矿找矿靶区圈定和钻探工程布置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

  3.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找矿技术方法体系。针对氡气测量数据采集和异常解释存在的难题,创新应用氡气-伽玛测量技术方法组合,结合重力- 航磁 -放射性测量等综合信息,快速发现并圈定矿体,大幅提升了找矿效率,全区 钻孔见矿率 高达80%。

  4.将理论和技术推广应用于二连盆地西部、准噶尔盆地南部和柴达木盆地西部等地区,均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效果。

  该成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组织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等单位实施完成,牵头完成人张二勇。主要创新点:

  1.完成 国内首眼 干热岩试验开发井施工,成功试验应用快速钻进施工工艺,探索形成高温硬岩高效钻进技术工艺,初步建立国内首个干热岩井测井技术体系。

  3.创新干热岩压裂综合监测技术,建成干热岩压裂裂缝实时微震监测系统,研究形成干热岩压裂微震、电磁法联合监测技术。

  4.通过地面调查、物探、钻探、测井、地球化学分析、构造演化研究等手段,研究提出了共和盆地干热岩热源机制与成因模式。

  1.提出“克拉通破坏+浅部古潜山三元聚热”理论,构建 了雄安新区 深部三维热储空间结构,阐释了古潜山的聚热 成储特征 及其对局部热异常的影响机制。基于此理论 在雄安新区 实现多处地热勘探突破,钻获华北地区产能最大地热井。

  2.突破以静态储量为基础的地热资源评价方法限制,提出考虑热流补给 的采灌均衡 条件下地热资源动态评价技术,明确了 雄安新区采灌 均衡的标准,地热资源勘查报告为新区首个全面施工的容东片区规划提供了支撑,有效 服务雄安新区 地热开 发利用规划的编制。

  3.全面 支撑雄安新区 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在新区范围内探获高于庄组深部热储第二空间,评价了热储的开发潜力,为新区地热可持续开发提供了稳定的后备资源保障。

  (六)探索完成全国、长江经济带、重庆等不同层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并有力支撑国土空间规划

  该成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组织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等单位实施完成,牵头完成人 石菊松 、乐琪浪。其主要创新点:

  1.完成全国、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和重庆等不同层级“双评价”试点,初步建立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方法,提出了优化调整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规划建议。

  2.奠定了 中国地质调查 局在“双评价”支撑国土空间规划中 的 重要地位,也为全国地勘行业转型发展提供新路径。

  3.基于地质云搭建了“双评价”信息系统,初步实现了在线评价,有效提高了“双评价”工作信息化水平。

  4.先后承担和参与福建、西藏、辽宁、重庆、安徽、承德、大连、锦州、临沂、广安、宁德、榆林等省市“双评价”工作,初步打开了地质调查支撑服务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局面。

  该成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导,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南京地质调查中心等单位组织实施完成,牵头完成人是郝爱兵。其主要创新点:

  1. 以福建省和承德市为例,建立了适用的“双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编制完成“双评价”报告和图集,为省级和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提供有力支撑。

  2. 探索开展地质资源环境与其它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等要素综合评价,为流域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地质文化村(镇)建设提供了地球系统科学方案。

  3. 初步构建了“三位一体”的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技术方法,形成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承德模式”和基于地质成因规律的福建长汀 水土流失治理模式。

  4. 以承德市和宜昌市为例,首次分析了地质建造对农业和生态格局的控制作用,为特色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格局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

  5. 首次实现陆海一体化 地下空间探测与评价 ,为海南省海口市 江东新区 规划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该成果 由以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的郭天旭为首的科研团队牵头完成 。其主要创新点:

  1.创新建立“页岩气分级分类资源评价技术方法与参数体系”,在长江经济带优选页岩气远景区131个和有利区120个。

  2.首次在长江经济 带开展 了地质条件、技术经济、生态环境“三位一体”页岩气资源综合评价,对国家生态要求禁止开发区内外资源进行了评价,采用勘探开发全成本法对页岩气资源进行了经济性分析。

  3.成果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的鉴定,戴金星、李廷栋院士等11位专家认为成果报告基础资料丰富、研究工作扎实、参数选取合理、技术方法得当、评价成果可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实现了资源调查、科技创新与绿色生态发展的深度融 合,对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和脱贫攻坚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是一项具有前瞻性和导向性的重大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成果 由以中国地 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的高永进、周新桂为首的科研团队牵头完成 。其主要创新点:

  1.首次在博格达山前带二叠系芦草沟组钻获高成熟度优质烃源岩,首次在准噶尔盆地南缘发现了二叠系和三叠系气藏,并获工业气流,实现2个层系油气调查重大突破。

  2.建立了博格达山前带“深层源储一体、连片分布,浅层构造-岩性为主、局部富集”的复式油气成藏模式,揭示了山前带“多层系、多类型、有序分布”的规律,系统评价二叠系油气地质资源量达14.76亿吨,勘查开发前景可观。

  3. 业内专家认为该成果是我国北方新区新层系新领域油气调查的一项重大战略性突破,拓展了准噶尔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前景,地质理论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充分体现了国家公益性油气调查工作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示范引领作用显著。

  1 . 建立自然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协调领导,省级自然资源厅支持,环境监测院牵头,30个省级环境监测总站共同参加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新模式,推动1+31的局省(院站)合作机制建设。

  2 . 创新异地、异主、异构分布式地质灾害数据库共享集成技术。①建立了基于专网和互联网+VPN的地质灾害 数据双 通道 传输模式,保障数据连续、稳定、安全传输;②设立省级和国家级前置库,采用触发器技术实现地 质灾害 数据动态增量更新,利用ETL等中间件技术实现多源异构数据快速抽取、清洗、变换和集成。

  3 . 首次建立地质灾害数据动态更新质量评价系统,对数据传输通道状态、更新内容、更新频率等进行实时定量评价,并纳入国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管理体系。

  4 . 完善全国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建设技术标准,规范调查评价、群测群防、专业监测、工程治理和搬迁避让等地质灾害防治数据库建设要求,示范引领省级地质灾害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建设。

  2.结构方面采用了“上拱下锥”式的筒体结构大大提高了其承载力;监测方面采用了机电双通道姿态监控系统实现多参数监控;安装方面采用 了步渐间歇 式 自贯和 拖曳连续式负压贯入工艺实现了高垂直精度。其参数为:直径Φ6.5m,高12m,重96t,承载力超500t,安装垂直精度控制在0.17°,技术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

  3.实现了井口吸力锚理论和安装的重大突破,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使我国成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海井口吸力锚技术装备的国家。

  该成果由以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张勇和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李学杰共同 带领的科研团队完成。其主要创新点:

  1. 首次基于我国管辖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全覆盖实测数据,形成了“一图一库 一 报告”整装成果:编制了海洋地质系列图件计3类27张;建立了包含758个数据集的海洋地质空间数据库;编纂了1套“志书”性成果报告。

  2.获得了系列原创性认识:建立了中国海域构造单元划分新方案,创新性提出“东亚洋-陆汇聚带多圈层作用”和南海“弧后扩张与左旋剪切”理论模式;厘定了中国海域中-新生代地层格架,实现跨构造单元的地层比对;刻画了中国海域地形地貌特征,新命名245地理实体并获国务院批准;创新性提出中国东部海域“陆缘条带状”和南海“多源环带状”沉积分异模式;总结了海域成矿成藏规律,引领新领域和新层系矿产资源调查。系统化和理论化的重大成果有效服务于海洋强国战略,推动了西太平洋边缘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

  该成果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的程龙、地质科学院地质所周炫宇、成都地质调查中 心安显银 等 组成的科研团队牵头完成 。其主要创新点:

  1.在早三叠 世 南漳-远安动物群中新发现两件卡 洛 董氏 扇桨龙化石 ,有与现生鸭嘴兽相似的头骨结构,不仅将鸭嘴兽式的捕食方式提前到早三叠 世 晚期,而且进一步暗示了海洋生物在早三叠 世 已经完成复苏,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子刊《科学报告》上,后经CCTV等国内外权威媒体跟踪报道后,引起了极大的社会效应。

  2.在辽西地区九佛堂组中新发现了吕氏努尔哈赤翼龙,其牙齿生长角度为进一步揭示 帆 翼龙类的进食习惯和食性提供了有力证据。

  3.在西藏昌都地区首次发现海拔最高的侏罗系 蜥 脚类和兽脚类恐龙化石,为 蜥 脚类恐龙的早期演化和体型大型化生 长模式 提供了重要证据,对恢复昌都地区侏罗纪时期古生态和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提出了“多旋回深循环内外生一体化”的锂矿成矿机制新认识。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开展了以甲基卡为示范带动川西 可尔因、九龙等地以 锂为主 的硬岩型稀有金属地质找矿工作并取得突破,其中在甲基卡矿区及外围探获Li2O(334)资源量约30万吨,马尔康矿田探获Li2O(334)资源量约13万吨。

  2.在此理论的基础上拓展了“五层楼+ 地下室”的勘查模型,进而指导川西、幕 阜 山—九 岭矿集区 及中央造山带的秦巴山区等地在寻找伟晶岩型锂辉石矿床、花岗岩体型锂铍铌钽矿床 及层控 热液型铍矿床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指出了新方向,打开了稀有金属找矿的新局面。

  该成果 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熊发挥、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曲 凯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 中心任光明、中国地质 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简伟等 科研人员牵头完成 。其主要创新点:

  在我国境内铬、铂族、稀土和金矿床中发现了七种国际认可的新矿物:“经绥矿”(TiB 2 ),“志琴矿”(TiSi 2 )、“巴登珠矿”( TiP )、 “太平石”((Ce 7 Ca 2 )Σ 9 Mg(SiO 4 ) 3 [SiO 3 (OH)] 4 F 3 )、“氟栾锂云母”(KLiAl 1.5 ☐ 0.5 (Si 3.5 Al 0.5 )O 10 F 2 )、“钾绿钙闪石” (KCa 2 (Fe 2+ 4 Fe 3+ )Si 8 O 22 (OH) 2 )和“灵宝矿”(AgTe 3 )。这些新矿物的发现提高了我国矿物学基础研究水平,促进了矿物学学科发 展,提升了我国学者在国际矿物学领域的影响力,也对相关矿产的基础理论研究提供了窗口。

  1.系统查明中国石漠化面积6期变化规律,创新石漠化综合治理关键技术,集成石漠化综合治理“果化模式”等3种可复制、可推广模式及其关键技术体系,获批国家标准立项3项。

  2.建立示范区6个,成果在西南60多个县推广应用,指导300多个县石漠化治理工程,形成 赤 苍藤、火龙果、树仔菜、黄花 梨 以及岩溶景观生态旅游等系列生态产业,累计间接经济效益500亿元,带动20万人脱贫致富,受益1000多万人,培训技术人员3万人次。

  3.编制石漠化相关成果报告3部,获陆昊部长批示2次,科学技术部以石漠化生态修复成果编制科技部简报报送中央,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73家媒体报道成果。培养省部级人才3名,获省部级二等奖1项。

  该成果由以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赵铁虎为首 的科研团队牵头完成,是我国首套适用于3000米水深集测深、侧扫、浅地层剖面探测功能为一体的海洋地球物理调查装备。其主要创新点:

  1. 创新深拖系统结构设计和PHINS+DVL+USBL组合航位推算/水声定位算法, 首创拖体姿态 舵机调节机构,拖体重量轻、结构紧凑、搭载空间大、定位精度高、作业灵活、姿态稳定,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

  2.可在3000米以浅水下长时间连续开展高精度地形地貌及浅地层结构以及物化参数探测,适用于海底浅表层水合物、热液硫化物等资源调查及特定目标搜索。

  3. 技术指标已通过 湖试及海试验证 ,达到国内领先、国 际先进水平,在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区完成了应用试验,取得良好探测效果。

  该成果由中国自然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与浙江工业大学联合完成,主要完成人员林强 、 周坚鑫等。其主要创新点:

  1.经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检测,仪器测量精度为10μGal;经第三方鉴定,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ZAG-E 型冷原子 重力仪的成功研制,突破了长期以来的国外技术垄断,为地质调查提供了新手段,实现了国产冷原子绝对重力测量设备从无到有的突破。

  3.该型仪器是国内首个得到国家权威机构检验认证的高精度绝对重力仪,今后将在地质调查、地震监测与预报、地壳运动及地球动力学研究、地球物理测量和军事应用等相关领域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该成果由 以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的李丰丹、霍志彬、杨旭东为首的科研团队牵头完成。其主要创新如下:

  地质调查项目“在线.地质调查项目 在线化 是地质云、智能化和大数据“三位一体”建设的重要基础。构建项目云上工作环境,初步实现地质调查数据的 在线化采集 、汇聚、存储、管理、处理与应用,支撑地质调查项目全流程在线化工作和研究,基本形成“云+端”现代化地质调查工作模式。

" "